自2016年8月镇海区开展省级社区治理与服务创新实验区创建工作以来,紧扣“立足微民生大服务,推进三社联动,创新社区公共服务供给模式”这一实验主题,以补齐政府公共服务短板为抓手,围绕微民生,构建包括“微平台、微组织、微机制、微基金”在内的“一微带四微”的工作体系,推进社区服务的全覆盖和共享发展,较好实现了民生供给与群众需求的精准对接。
一是理念创新,培育生活共同体意识。通过小区居民自治互助站建设推广、撤村建居型社区服务供给创新探索、社区居民提案大赛、优秀社区公约评选展示等项目的运作与宣传推广,社区居民由陌生而变成守望相依的熟人社会,有效唤醒了居民的生活共同体意识,破解了居民的参与难题,从老旧小区防盗门的安装,到楼下停车位的划分、绿化带的设置,居民们都积极参与其中,出点子、出精力、出资金,充分体现了“家人治家”的主人翁姿态,社区的归属感与凝聚力大幅提高。
二是机制创新,推动治理规范运作。将打造“一微带四微”工作体系的主旨定位于补齐政府公共服务短板,成立民非组织—区社会工作协会作为“一微带四微”的操作主体及资源统筹协调机构。同时,在机制体制建设上,对微民生以及微平台、微组织、微机制、微基金的定位及内涵进行了明确,制定了组织框架图及运作流程图。对涉及到的相关子项目,也制定了相应的实施办法、操作流程任务清单及测评指标,并以此构成了“一微带四微”整体的框架体系在规范化的轨道上前行,提升了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的精细化水平。
三是路径创新,推动供需精准对接。立足于满足居民“微需求”,充分发挥区级资源优势和辐射效应,全面整合各级各类资源,探索创新政社融合、社企融合以及线上线下融合、全能全科融合、社工义工融合等新模式,不断丰富社区服务的供给路径,推动供需精准对接。扩大政府购买服务覆盖面,将服务触角延伸至群众多元性、多向性、多样性的“微民生”需求,构建起体系完备、功能齐全的社区服务体系,既满足了人民群众“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”这些客观“硬需求”,也满足了在此基础上衍生出来的获得感、幸福感、安全感等更具主观色彩的“软需求”。
四是主体创新,推动多元协同治理。加强对自治组织、社会组织、志愿组织以及群团组织等“微组织”培育引导,进一步完善社区、网格、楼道三级居民自治组织建设,通过“网格党建”“网格群建”等模式,吸纳楼群支部书记、业委会成员、物业人员、商家及社会贤达及热心居民参与社区治理,促进基层群众自治与网格化服务管理有效衔接。同时,按照社区居民需求要素及人文特色,扶持发展不同类型、不同层次的专业社工组织和社区志愿服务组织,通过“社工组织引领志愿组织”等模式,推动社会力量和专业力量优势互补,统筹发力,开启了社区治理由“三社联动”向社会联动转型的新局面。 |